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发生工伤,权益如何保障?
你的位置:康鉴法律在线咨询 > 劳动 > 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发生工伤,权益如何保障?

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发生工伤,权益如何保障?

时间:2024-08-22 12:05 点击:77 次
字号:

非全日制用工,仅指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情形,劳动者直接向其他家庭或个人提供非全日制劳动的,不是法定意义上的“非全日制用工”,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调整,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不适用劳动争议处理规定。

网友咨询:

吴某于2019年6月2日进入某水泥厂工作,双方约定吴某为非全日制工,每日工作半天,每周工作不超过24小时,并约定工资标准为18元/小时,该厂为吴某缴纳了工伤保险费。2020年7月14日,吴某在该厂工作时不慎砸伤左手食指,后于2020年9月3日被认定为工伤,于2021年3月12日被鉴定为因工致残程度十级,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后双方因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待遇产生争议,吴某要求某水泥厂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吴某的要求是否合理?

北京威诺(成都)律师事务所丁敏丽律师解答: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发生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被鉴定为伤残5—10级的,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一次性结算伤残待遇及有关费用。

职工(包括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丁敏丽律师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九条至第七十二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 学,获法学和工商管理双学位。现为北京威诺(成 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长期从事企业法律顾问服务,对企业 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及风险预防具有丰 富的经验,擅长合同纠纷、股权纠纷、劳动工伤等诉讼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转载文章,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Powered by 康鉴法律在线咨询 RSS地图 HTML地图

合作邮箱:tuolongfei@foxmail.com